馮鵬志
科學技術是推動歷史發展和社會進步的有力杠桿,也是人類抵御疫病和災害的強大依托。新冠肺炎疫情發生后,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從戰略高度把科學防治納入疫情防控總要求,堅持科學思維、弘揚科學精神、倡導科學理性,全面務實高效地推進科技抗疫的中國行動與國際合作,為中國戰疫提供了科學技術及其精神力量的強大支撐。
堅持科學思維駕馭戰疫全局
此次疫情是新中國成立以來在我國發生的傳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圍最廣、防控難度最大的一次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面對突如其來的難預之災和重大考驗,習近平總書記明確提出堅定信心、同舟共濟、科學防治、精準施策總要求,堅持以疫情發生發展的客觀現實情況、對疫病的最新科研成果和傳染病救治特點、傳播規律等作為決策判斷依據,為駕馭戰疫全局提供了重要的科學指導。
堅持科學思維,確保了決策施策精準嚴密。疫情發生后,習近平總書記和黨中央堅持科學防治、精準施策的總要求,全力加強對疫情防控的科學指導,精準制定防控戰略策略,及時加強對武漢和湖北防疫的統一指揮,統籌抓好其他地區防控工作,加強醫用物資和生活必需品應急保供,切實維護社會穩定,加強宣傳教育和輿論引導,并積極爭取國際社會支持,堅決有效地遏制了疫情蔓延勢頭,為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提供了精準決策施策的科學思維保障。
堅持科學思維,確保了防線構筑完整細密。面對來勢洶洶的疫情,及時構筑完整細密的抗疫防線,有效控制傳染源和切斷傳播途徑,既是疫情防控的緊迫要求,更是基于現代醫學和傳染病學原理的科學抉擇。從實際情況來看,不論是疫情剛發生時就及時果斷地把武漢和湖北作為全國主戰場、作為疫情防控的重中之重和決勝之地,還是防控進程中對其他省份按照地區特點和疫情形勢進行因應施策,體現的既是深厚的為民情懷和巨大政治勇氣,也是實事求是的科學精神和嚴謹細致的戰疫理性。
堅持科學思維,確保了防控與發展的統籌兼顧。疫情的發生不可避免地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造成了較大沖擊。但經濟社會是一個動態循環系統,不能長時間停擺。由此我們看到,在疫情防控取得階段性成效的基礎上,在確保疫情防控到位的前提下,習近平總書記及時指出,要用全面、辯證、長遠的眼光看問題,要變壓力為動力、善于化危為機,統籌推進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工作,有序恢復生產生活秩序,從而為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有效有序走出疫情約束給予了重要的科學指導。
堅持科學精神踐行戰疫宗旨
在科學技術高度發達的今天,不論是治愈病患還是阻止疾病傳播,說到底都是要依靠科學技術。從目前的情況來看,人類對新冠肺炎疫情的源頭和宿主、傳播途徑、致病機理、危害性致命性、診療方案、救治藥物等,還沒有完全搞清楚。然而,越是面臨這種情況,就越是要堅持向科學技術要答案、要方法、要力量,通過弘揚科學精神來激發和凝聚戰疫能量,以確保人民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
集聚科技力量,加大臨床救治。始終把醫療救治擺在第一位,是習近平總書記的殷切期望和重要要求。正是按照這一要求,一方面,我們集中全國精銳醫務人員及時援助武漢和湖北,盡最大努力加強重癥和危重癥患者救治,有效地提高了治愈率,降低了病亡率;另一方面,又及時興建集中收治醫院和創建方艙醫院,盡可能多地收治輕癥患者,不僅徹底改變了“人等床”的被動局面,而且有效地防止了輕癥轉為重癥。在此過程中,臨床救治還不斷優化治療方案,采取中西醫結合手段,成功摸索出了中醫藥“三藥三方”、血漿治療、干細胞治療等多種技術手段,保證了臨床治愈率的快速提升。
整合科技資源,加快藥物和疫苗研發。隨著戰疫斗爭的展開,抗病毒特效藥和疫苗的研發被迅速提上日程。鑒于新藥和疫苗的研發是一個嚴格復雜且耗時耗力的過程,我國政府在堅持安全、有效和質量的前提下,既及時出臺多項專門政策和加大資金投入,推動醫院、企業、學校、科研院所形成合力、協同創新,以加快研發進度,優化制備技術,又積極倡導和參與新藥與疫苗研發的國際交流合作,推動了相關研究成果的國際共享。與此同時,針對新冠肺炎有可能成為一種季節性流行病,積極建立和完善國家疫苗儲備制度,努力為防控常態化做好了周全準備。
堅持科學標準,加強病毒的科學溯源。從科學意義上說,病毒傳播源頭的追溯,對于摸清病毒傳播途徑并從源頭上切斷病毒傳播,具有重要指導意義。這就需要從科學上嚴格論證病毒來源,依靠科技手段查明傳染源和傳播途徑,密切跟蹤病毒變異情況,并以此為基礎及時研究制定防控策略和措施。而從社會意義上看,加強病毒溯源研究,堅持用科學研究獲得的事實和數據說話,不僅有助于人們從科學規律的高度真正意識到尊重自然、敬畏生命的實證基礎,也有利于從根本上粉碎那些別有用心的惡意誹謗及抑制各類謠言傳播。
堅持科學理性維護戰疫秩序
現代科學技術是物質形態的科技力量和觀念形態的科技理性相結合的有機整體。在努力提供硬科學的強支撐的同時,又注重發揮科學理性的軟力量,通過有序有效的科學治理實現戰疫秩序和經濟社會發展秩序的統籌維護,始終是貫穿在中國抗疫斗爭中的一條鮮明主線。
加強網絡治理,合理引導輿論。在全媒體和自媒體高度發達的時代,艱巨復雜的疫情防控進程不可避免地會引發多樣化的輿論話語和情緒表達,某些情況下甚至還可能會面臨謠言蜂起和惡意抹黑的嚴峻局面。在這種情況下,尤其要注重在全社會弘揚科學理性精神,加強科學知識普及工作,堅持用科學事實和實證數據說話,及時回應民眾關切,引導網民理性表達,切實維護好戰疫期間的網絡社會安全和輿論秩序。
加強心理疏導,化解社會焦慮。新冠肺炎疫情的高傳染性和長期居家隔離帶來的日常生活節奏變化,必然會在個體乃至更廣大的人群中造成不同程度的心理壓力和焦慮情緒,在某些情況下甚至還會導致過激的應激反應。這就需要及時引入和加強心理咨詢與心理疏導,及時為人們緩解焦慮、緩釋情緒提供有效的科學知識供給和社會關懷,從而維護公眾心理健康,促進社會和諧穩定。
倡導綠色環保,文明生活方式。人類歷史和現代科學研究都表明,在病毒將始終與人類伴生共存的自然規律約束下,綠色良好的生態環境和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將是人類能夠遠離疫情、戰勝疫情的最基礎、最可靠保證。此次疫情的發生再一次提醒我們,只有大力提倡文明健康、綠色環保的生活方式,堅持從改善人居環境、飲食習慣、社會心理健康、公共衛生設施等多個方面開展工作,特別是堅決杜絕食用野生動物的陋習,堅持培養科學的衛生習慣、飲食習慣和交往習慣,人類才能夠在與病毒和疫情的較量中真正獲得持久的主動權。
堅持科技合作展現戰疫擔當
隨著新冠肺炎疫情的全球蔓延,作為疫情初期情況十分嚴重和最早向國際社會報告疫情的國家,中國不僅用自己的力量、智慧和犧牲為世界守住了疫情防控的關鍵防線,而且通過積極開展務實高效的國際科技合作,為國際社會防控疫情提供了重要經驗借鑒與路徑指引,展現了全球科技戰疫的中國擔當。
遵循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推動形成全球戰疫科技合作大格局。面對疫情的蔓延,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病毒沒有國界,疫情不分種族,在重大傳染性疾病面前,人類是休戚與共的命運共同體,惟有團結協作、攜手應對,國際社會才能戰勝疫情。疫情發生以后,習近平總書記不僅親力親為,密集開展元首外交,與各方領導人共商抗疫大計,而且在二十國集團領導人應對新冠肺炎特別峰會上明確提出了加強國際科技合作的重要倡議,即加強信息分享,開展藥物、疫苗研發、防疫合作,有效防止疫情跨境傳播;攜手幫助公共衛生體系薄弱的發展中國家提高應對能力,向出現疫情擴散的國家提供力所能及的援助;集各國之力,共同合作加快藥物、疫苗、檢測等方面科研攻關,力爭早日取得惠及全人類的突破性成果;探討建立區域公共衛生應急聯絡機制,提高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響應速度。這一系列重要倡議,體現了中國一貫秉持的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闡發了加強科技合作在全球疫情防控中的重要作用,必將為國際社會攜手贏得這場人類同重大傳染性疾病的斗爭提供重要的科學思維范導和科技行動向導。
堅持及時、公開、透明、負責任原則,全方位提供中國經驗。疫情發生以后,中國政府在第一時間即向世界分享了我們獲得的病毒全基因組序列信息和病毒毒株,及時地把我們在抗疫斗爭中形成的相對完善的臨床救治方案、在有效藥物使用方面積累的寶貴經驗和在聯防聯控中摸索出來的應急管理和社會組織經驗與國際社會共享,為國際社會開展病患救治和大規模疫情防控貢獻了十分重要的中國經驗。在此過程中,中國科技部和中國科學界還積極搭建多個開放科學的共享平臺,包括“防控新冠肺炎科研成果共享交流平臺”“全球冠狀病毒組學數據共享與分析系統”“2019新型冠狀病毒信息庫”等,鼓勵科研人員快捷、免費、公開發表科學發現并共享數據,為各國抗擊疫情提供了及時數據服務和有效科學依據。
推動多層次科技交流協作與項目對接,務實高效開展中國行動。在此次全球疫情的重大考驗中,中國作為一個負責任且最先遏制住疫情的發展中國家,不僅始終與世界衛生組織及時、主動、透明通報疫情信息,堅定支持世界衛生組織在協調全球抗疫合作中的領導作用,而且與有關國家積極開展應對疫情的雙邊科技交流活動,磋商建立科技交流合作機制,推薦和指導中方專家參與世界衛生組織確定的新冠肺炎疫情9個中長期重點研究方向和10個工作組,與流行病防范創新聯盟(CEPI)就疫苗研發等開展信息交流合作,積極支持和推動相關科技合作項目的對接,積極支持多家中國企業與有關國家企業合作開展疫苗研發,為推動全球團結合作抗疫貢獻了中國智慧、中國力量和中國情誼。
疫情終將過去,世界必將回歸。中國的戰疫斗爭在經過艱苦卓絕的努力和付出巨大犧牲的基礎上,已經取得重要階段性成效并不斷得到進一步鞏固,統籌推進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正在成為當下中國戰疫的主旋律,相比之下,國際抗疫目前尚處在嚴峻復雜的焦灼狀態。在這樣一個關鍵時刻,在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堅持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前提下,充分激揚科學思維、科學精神、科學理性,繼續寫好中國戰疫的科技篇,堅持為國際社會團結合作抗疫提供強大科技支撐、有效科學路徑和理性睿智的科學方案,既是中國戰疫的重要使命,也是全球戰疫的重要保障。
〔作者系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哲學教研部主任、教授〕